为了迎合无抗时代,中草药使用好像成了一种心理安慰,大家对其效果莫衷一是。究其缘由皆因药方药材原料的偏差、用量不足、用药时间不足或过长以及不能辨证施治。更深层次的是有效成分、药理机制的研究缺失、国标中药方剂应用剂型的研究开发及许可的不足。 1:药方原材料把控是生产厂家之事,方剂中药材原料的产地、药用部位都影响方剂的药效。
2:用量不足可能是使用者的心态或宣传的误导。多数用户的需求是尽量少花钱治好病,用户对中草药疗效期待的耐心和宽容心似乎要比对化药要好得多。也认为使用中草药应该比化药会大大降低成本。故此商家在推广中草药时第一考虑是与化药的使用成本比较。也不知自何时始在饲料中不管什么方剂都流行每吨料添加1-2kg。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方剂要有效的用好并不比化药便宜。就如清热散在猪上使用按药典应该每头每天30-60g,推算一下平均在饲料中添加应该10-20kg/T添加才能保证效果。
3:用药时间不足或过长。大多数商家推荐中草药的方剂使用都是7-10天,事实上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是需要在肠道释放后累积到一定的药效浓度才能发挥疗效的。在足量的前提下10天也许有效,15-20天效果似乎更确切。关于中草药长期添加使用切不可一概而论,多数中草药方剂对机体的繁殖性能的影响、肠毒性、肝毒性、肾毒性等的评价认定并不确切。
4:加工工艺的改良的误导。为了解决用量(多数方剂有苦、涩味)、用时、疗效的矛盾、并适合畜牧使用习惯,生产厂家都在工艺上进行改良研究。这是很好的现象。这也意味着技术人员已经知道当下中草药的用法用量是有问题的。现在工艺改良主要集中在粉碎工艺上。传统方剂一般做80目的粉碎,现在很多厂家做微粉。微粉很好但还不足以纤维完全破壁、加快有效成分的快速析出。所以用药时间依然要很长、量要很大,但粉碎到多少目时用多少量、用多少天效果才能显现就没有确切研究数据。也有生产工艺提升到超微粉。目的很好。但超微粉是需要在冷却的环境下进行的,否则药材会焦化而变为废物,挥发性药效成分无法存留。这点大多数厂家做不到,只是宣传而已。做到的其成本必翻几倍。即使做到了在方剂检测中会被判断不合格。因为镜检下也许无法看到相关药材的胞壁成分。这就牵涉到国家剂型许可的问题。
5:传统的中草药使用还是熬制煎服。最新的工艺应该是浸提后再吸附干燥,做成粉散剂(一般是4-5kg的浸提液吸附在1kg的药渣上)。也就是将药物有效成分提前浸出,这样才可以达到减少用量、缩短用药时间而发挥药效的目的、同时满足检测判断的要求。而用户只要取适量产品放入杯中用温水冲泡搅拌,沉淀一两分钟可见上层液中的药物色泽或口感有药味即可基本判断该药的加工工艺。
综上所述,中草药在我国畜牧业上使用是个大方向,但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它。切不可因当下的应用不良导致中草药使用的信用危机。 此文为个人原创拙见,不当之处共探讨。欢迎分享转载标明出处。拒绝剽窃。
|